高校出“刷”ESI排名有违学术发展规律 给长远发展埋下隐患

  • 羊城晚报
  • 2019-11-29 09:40:09
“捷报,××学校新增5个ESI前1%学科”“××学校ESI综合排名已实现持续12个月稳步攀升”……近年来,每隔两个月,ESI排名的公布都会牵动众多高校的神经。在很多高校官网的显著位置,每每能看到类似“喜报”。“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为争夺ESI排名,一些高校不惜鼓励校内学者,互引刷数据,还引发了学术论文追热点、“傍大腕”等现象。

ESI原本是一项揭示学科趋势与热点的指标,如今被广泛应用于高校学科排名,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被公认的评价效力。从这个意义上看,部分高校对ESI排名很重视实属正常。但是,凡事过犹不及,将整个学校和学科的发展都“押宝”在ESI排名上,甚至不惜以“刷”数据的方式来实现排名的上升,这不仅显得过于功利,有违学术发展规律,也将给高校、学术的长远发展埋下隐患。

比如,ESI设置的22个学科中绝大多数为理工学科,属于文科的只有两类。如果高校过于重视ESI排名,也就难免伤及文科学科的发展。另外,一些高校专门制定ESI学科论文引用奖励办法,一篇高被引的ESI论文,能拿到几万甚至十几万元的奖励,其他科研资源方面的倾斜也随之而来。要知道,一间高校的科研资源、学科奖励都是有限的,将之无条件地向ESI倾斜,就难免会挤压其他方面的资源。更为重要的一点是,ESI原本是揭示学科趋势与热点的指标,但在重奖之下,一些科研人员自然会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追逐ESI热点之上,如此排名的确有可能上升,但是任何一个领域的突破性研究,都不可能是在亦步亦趋中实现的,这种为了排名而研究的科研动机,长此以往将抑制真正的科研创造力。

说到底,重视ESI排名没错,这也是学术与国际接轨的一部分,但是必须得有度的把握。不择手段式地全力投入,显然陷入了“唯排名”的误区之中。一定程度上说,这也是当前学术研究浮躁化、功利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在这个意义上,各高校都应该重新审视学术、科研资源的分配与激励机制,理性对待ESI排名。

但必须承认的是,高校对ESI排名的过度追逐,也难免受到上级学科乃至学校评价体系与标准的影响。如当前不少学校都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能够在ESI排名上取得优势,就是很大的加分项。客观地说,将ESI等领域的排名状况作为双一流高校和学科评定的指标之一,并无问题。但关键是,实际的考核、评估中,要避免一刀切,对高校产生过大的“激励”。比如,ESI排名主要针对的是理工学科,而一些高校却是以文科见长,对此就应该有“量身定制”的考核、评价体系。

此前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解读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的第三方评价标准时就指出,要坚持综合性、多维度,利用各类评价,从各个侧面、多个维度对高校实际情况进行评价,不与单纯的人才指标、论文指标挂钩;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发挥综合效用。这些评价原则如果能够得到严格的贯彻,将有利于缓解高校对ESI排名的过度重视。与此同时,根据现实反馈,任何评价标准和体系的制定,都应该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留有适当的“冗余”设计,从源头上减少过度激励。

因此,面对部分高校出奇招“刷”ESI排名的现象,除了呼吁高校更加尊重学术发展规律,遏制对排名的短视化、功利化追捧,我们的整个学术评价体系的优化和改革也应该从中汲取更多的动力。只有大的“指挥棒”摆正了,才能对“唯排名”式的科研虚火釜底抽薪。

关键词: 高校 ESI排名 学术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热门资讯

 

联系邮箱:85 572 98@qq.com 法律支持:广东海新律师事务所 刘海涛 律师

粤ICP备18023326号-36未经授权不得镜像、转载、摘抄本站内容,违者必究!Copyright 2016 IGDZ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之窗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