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人才流动便利度考核获全省第一 着力打造人才“获得感”营商环境

  • 青岛早报
  • 2021-09-03 17:54:43

近日,根据山东省持续深入优化营商环境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2020年度青岛市人才流动便利度考核获全省第一。人才流动便利度衡量的是人才流动基本保障、人才服务流动支撑和畅通人才流动渠道等方面的情况。2019年以来,青岛围绕打造一流人才发展环境,聚焦提升人才获得感,加大服务供给,进一步提升人才流动便利度,着力打造人才“获得感”营商环境。

破除人才制度障碍,关心人才关心的事情……这一切无一不是青岛引才留才聚才用才的“硬”功夫。同时,让人才感受到温度,又为城市发展“添翼”,“青岛让大家更美好,大家让青岛更精彩”正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合字为先

破除制度障碍齐心协力引才

要吸引人才,落户是第一步。为此,青岛全面升级人才落户政策体系,出台新一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放宽学历人才、技能人才落户条件,对有学历、有职称、有技能的人才,实现落户有保障;对城区有稳定就业或稳定居住的人员,实现“想来可来”;对“双招双引”项目及有贡献企业落户,实现全程便捷服务。市公安局工作人员介绍:“我们在全国率先建立学历信息共享平台,实施人社、公安联审联批,实现人才落户资格审核‘秒批’。 ”截至目前,已有53792人通过平台秒批落户。

要吸引人才,还需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青岛市创新做好机关事业单位进人用编支持,制定《青岛市机关事业单位用编进人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将人才引进作为用编进人计划的首要保障因素。出台《青岛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机动编制使用管理办法》,在全市编制存量内单列300名机动编制,作为已满编、超编机关事业单位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安置高层次人才随调家属的编制 “蓄水池”,同时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申请用编进人计划和入编备案等事项实行“绿色通道、专员接待、随时受理、一次办好”模式,2个工作日即可完成入编办理业务。

要吸引人才,足够的前景和钱景必不可少。青岛市畅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工作协调机制,组织公安、教育、卫健等16个职能部门,编制《青岛市高层次人才服务指南》,配备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126名,自主开发高层次人才服务APP,落实落地落细出入境与居留、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37个绿色通道服务事项。

服字为本

优化服务供给营造氛围留才

要留住人才,不能不“筑巢”。为人才提供安居场所,解决他们的安居难题,是让人才留下来的前提。作为一个非青岛本地人,小刘告诉记者:“我2018年就到青岛工作了,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拥有自己的家。 2021年上半年通过人才住房政策购得住房,现在已经实现了安居梦想。 ”小刘背后是青岛不断完善的人才住房保障制度。 2019年以来,青岛着力加大人才住房建设力度,全市共建设和筹集人才住房15.9万套,其中租赁型住房占56%、产权型住房占44%,努力为来青人才安居青岛创造良好条件。

要留住人才,还应该提供相应的“基础”资源。 “教育是国之大计”,青岛围绕解除来青人才子女入托入学后顾之忧,着力加大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供给,先后引进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等优质教育资源。为加快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积极办好9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加快建设青岛市二十一世纪学校,积极推进清华大学附中青岛学校项目落地。聚焦学前儿童“入园难、入园贵”难题,积极推进幼儿园建设,全市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1%,普惠性幼儿园(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率超过90%。加大优秀师资引进力度,累计招聘优秀骨干教师、公费师范生等629人。积极推进 “名师、名校、名校长”培育工程,59人入选新一批齐鲁名师名校长工程建设人选,分别占全省总数的20%和13%,位居全省之首。有了如此沃土,人才又岂会为子女入学问题而“见异思迁”?青岛就是最佳的良木,心甘情愿而栖。

同时,积极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青岛立足提升包括人才在内的全体市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加快推进一流医疗中心城市建设,着力打造2个综合类别、4个专科类别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在建的青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青岛市公共卫生中心、齐鲁医院(青岛)二期等6个省市重点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88.76万平方米,总投资84.27亿元。

宽字为要

升级平台模式广开门路聚才

“这种周到的服务、热情的态度,切实让我们感觉到‘来了就是青岛人’! ”刚到青岛李沧区就业的小谭告诉记者,她深切感受到了青岛目前正加快推进的“人才服务一件事”,在李沧区开展“无感知、免打扰”服务试点,努力打通部门间数据壁垒,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精简申报材料,提高办事效率。

提高人才办事顺畅度体现在很多方面,着力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模式便是其一。针对人才服务碎片化问题,围绕“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起“一平台”“一网络”“一窗口”“一张卡”“一专线”等“五个一”人才服务平台,建立“一口受理、并联办理、闭环管理”运行机制,推行人才服务“网上办”“移动办”,其中人才职称确认、落户资格审核等62个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学历认证、人才引进等30个服务事项实现移动办理。

面对政策太多、查找不便的难题,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小王告诉记者,登录“青岛人才网”,找到“青岛人才政策电子词典”模块,市区两级的人才政策都能查阅到。经了解,该模块包含全市260项政策、1400多个政策条目、10000多个查询项目,截至目前政策查询超过200万条次。此外在青岛政策通平台、青岛市民营和中小企业政策一本通设置人才政策专区,汇聚全市引才聚才奖励政策,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这只是青岛不断健全人才政策落实机制的小小举措。今年以来青岛全面贯彻落实关于“项目落地年”的部署要求,认真总结“企业点单”“政策找人”等经验方法,制定全链条提升人才政策效能实施办法,从源头上解决人才政策与项目落地“脱节”问题,形成人才政策拟定出台、督促落实、反馈优化的闭环运行模式。

专字为纲

细化评价方式多措并举育才

“注重人才价值的自我实现,让人才与城市相互成全”,是青岛招才聚才的初衷。

青岛深化拓展人才评价,坚持“谁用人谁评价”,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全面推行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目前已有5000余人通过自主评价考核。推进职称评审权限下放,将中小学教师、工程中级职称评审权下放至区市。实施“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职称制度,在基层卫生、中小学教师、农业等系列累计近1000人获评高级职称。在全国率先开展工业互联网职称评审,创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积极推行人才分类评价,弱化论文、奖项等评价内容,进一步建立健全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如此,最大化地释放人才活力,努力让人才尽情地发挥所长贡献青岛智慧。

人才政策,要着眼人才成长的全生命周期,围绕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制定更为精准、务实、周到的举措,让政策真正发挥“杠杆”效应。对此,青岛建立完善多元化创新容错制度。对承担探索性强、风险度高项目的科研人员及团队,因客观原因未达到预定目标,已尽职履责的责任主体,不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开展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将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项目直接费用调剂权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探索制定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政策,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制度,激励广大人才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青岛将进一步完善人才服务清单制度,加快打造“人才服务一件事”,总结推广“无感服务”试点经验,聚力打好人才服务攻坚战,努力为来青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更加优质、更加高效、更具获得感的人才服务。(杨健)

关键词: 营商环境 人才流动 制度障碍 落户政策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热门资讯

 

联系邮箱:85 572 98@qq.com 法律支持:广东海新律师事务所 刘海涛 律师

粤ICP备18023326号-36未经授权不得镜像、转载、摘抄本站内容,违者必究!Copyright 2016 IGDZ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之窗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