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植物开花堪比“多年积蓄,一朝耗尽”

  • 扬子晚报
  • 2020-11-19 16:32:39

为什么很多高山植物开花时,花比叶或茎要大很多?为了繁殖,“多年积蓄,一朝耗尽”;为什么多刺绿绒蒿这么扎手?因为“不想被吃,就多长点刺”……科普达人@顾有容所做的科普演讲就是这么幽默生动,生物知识的要点讲得一点也不枯燥,还具有“网感”,符合网络的流行逻辑。@顾有容日常会在网上发布科普文章、录制科普视频,介绍植物学的方方面面,收获了许多忠实粉丝。

科普要从大家喜闻乐见的角度切入

@顾有容本名叫顾垒,是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副教授,同时也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科学松鼠会会员,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科学顾问,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理事,他的研究日常就是跟植物打交道。“我从小就喜欢生物,上了大学后在学校图书馆里面看到了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这是一套有关植物分类学方面的工具书,当时感觉是‘好,这辈子就它了。’”

他的研究方向是植物的分类和系统进化,这是植物学里最古老的分支,同时也在尝试回答植物学里面最终极的问题——即植物多样性是如何演化出来的。

记者看过他演讲的《绿绒蒿、雪兔子、龙胆……为什么高山上花朵更迷人?》,高山植物就是他的研究领域。他告诉记者,在普通人眼里,高山上的花都特别美艳,而对他来说,这是科学问题。“高山上植物的美感,实际上是适应特殊生境所演化出来的一些性状。它们是如何演化出来的?它们是如何和环境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是我需要去探讨的一些问题。”

“在这个年代,做科普,不能直接抄科学文献,那太生硬了,一定要从大家喜闻乐见的角度切入。”@顾有容说,人的天性是关心吃啊喝啊穿啊这些,所以他做科普时也要想办法从这些角度切入,才会有人看,比如他刚给物种日历写了一篇《桫(suō)椤:掐我叶子炒菜之前,能念对我的名字吗?》,很多人就很好奇想点进去看一看。

高山植物开花堪比“多年积蓄,一朝耗尽”

对很多人来说,弄懂生物知识需要门槛,但是@顾有容的科普却让人感觉在听故事,代入感强,深入浅出地搞懂知识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去花店买花,第一印象是红色白色系的花比较多。@顾有容介绍说,高山植物的主流颜色却是蓝紫色,要么蓝色,要么紫色。这是因为高海拔是紫外线较强的环境,植物需要在花里面去积累更多的花青素来抵御紫外线,所以就产生了很多蓝紫色的花,甚至出现了紫色深到接近黑色的花,比如报春、贝母,还有很多菊科植物。而在平地上要培育出这种接近黑色的花很难,要专门花很多年时间去做杂交选育。

我们日常在看一些高原纪录片时也会注意到,高山上的花开得特别大,如果给我们一堆解释资料,大概会看得云里雾里。而对这样的科普,@顾有容会用几个植物来举例,比如“拟秀丽绿绒蒿”,生活在高山流石滩,一个植株能开十几朵花,每朵花的直径可能有七八厘米,开花后完全看不到花下的叶子。这样开是为了吸引传粉昆虫的注意力,“不过,开花对高山植物来说,是一个特别大的负担,它不能每年都开出这么多花。像拟秀丽绿绒蒿,它是‘多年生一次开花’植物,它会在好多年里只长叶子,把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储存在贮藏根里,存够了就在最后一年爆发式地开出好多特别大的花来,种子成熟后,整个植株就枯死了。”@顾有容介绍说,这是高山植物为实现繁殖目的,而高效调配资源的一种方式,而这拿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就可以形容为“多年积蓄,一朝耗尽”。

又到了一年中“秋裤”二字频繁出现的季节,北方城市已经开始供暖,南方人也要穿上秋裤了,而在高山上,低温严寒和大风是常态,所以很多植物也会自觉地“穿秋裤和毛衣”。

@顾有容举例介绍说,水母雪兔子就像一只小兔子蹲在那里,浑身长有细密长毛,如果你把手指头伸到它这一丛毛中去,会发现里面特别暖和,就像把手塞进一个毛手套里面一样。当然它也很“聪明”,既然毛裤和毛衣不能丢,又要开花传粉,为了方便昆虫传粉,它的花开在顶端,并通过增加花的香气来提高被昆虫发现的可能。

还有些植物索性就把整个植株长成了一个厚厚的垫子,植物学上称之为“垫状植物”。@顾有容以高原点地梅为例,它的垫子由很多条缩短而且密集地挤在一起的茎形成,茎的表面是一些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叶子,垫子内部有很多腐烂的叶子,所以有保温作用,“如果你去拿温度计测,会发现垫子内部的温度,可能会比外面的环境温度高出10度之多。”

科普文“有网感”,不是贬义

你能想象“梗”这样的网络词也可以用到科普文章中吗?最近@顾有容在微博发了几张图,是他在山上敲石头的战果,“哪怕是蕨类植物的‘烂梗’,只要印在石头上,也能保留三亿年”。

“烂梗”这个词,对我们现代网络人来说,都很熟悉,是没有内涵且被人用烂的段子、笑点。而@顾有容表示,在植物学上,梗,是叶柄、花柄、果柄之类的结构,它烂了之后会剩下维管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由坚硬的厚壁细胞构成的组织,植物的形象才有机会印在石头上,即便经过数亿年的时光冲刷,仍然丝缕分明。

科普文章“网感化”,在@顾有容看来,并不是贬义。他认为,有网感,就意味着这些科普文字,能被普通网民看到、接受并愿意主动传播,自媒体时代自成套路,大家知道什么样的信息会被传播,科普人也要适应这样的传播潮流,高冷是不行的,“我也是个俗人,网上有些表达方式,我看了也会很开心,所以在保证科普内容的思想性和正确性上,形式上靠近网感是必须的。”

@顾有容还向记者强调,网感不是胡编乱造和脑补,科普的内容是不能原创的,都来自确凿的文献记载,就像高山植物看似这么特别,甚至有智慧,其实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是上百万年演化的结果。在外界压力增加的作用下,不适应的植物早就死掉了,低温严寒等多重筛选后,留下了现在的这些。从当下的视角,我们只看到了筛选后的结果,也就是现在,而中间的进化是很漫长的,所以他在科普时是创新性、网络化地描述了现在的结果。

关键词: 高山植物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热门资讯

 

联系邮箱:85 572 98@qq.com 法律支持:广东海新律师事务所 刘海涛 律师

粤ICP备18023326号-36未经授权不得镜像、转载、摘抄本站内容,违者必究!Copyright 2016 IGDZ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之窗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