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是红军战士抹不去的记忆 这个地方长征的战士只有58人幸存

  • 华夏经纬网
  • 2019-08-13 10:07:32

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如梦令·元旦》,这是毛泽东1930年途经宁化时写下的词作。

在中国地图上,你也许要放大很多倍才能在福建省西部的某个不起眼的小角落里找到宁化。

宁化有多远?记者从北京出发,搭乘最早7:20的航班飞越大半个中国到达福州长乐机场,再换乘一个多小时的机场大巴赶到高铁站,坐两个多小时的高铁到达永安南,再驱车一个半小时翻山越岭,抵达宁化,已是日暮时分。

美国作家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从福建最远的地方开始,一直到遥远的陕西北部道路的尽头为止,其间迂回曲折、进进退退,因此有好些长征战士肯定走过的路程有那么长,甚至比这更长。”这个“福建最远的地方”,说的就是宁化。

宁化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四个出发地之一。1934年10月,驻守在宁化的红三军团第四师和军团医院、中央直属炮兵营和少共国际师、红九军团后方机关等共一万四千多人,从宁化的凤凰山、曹坊出发,开始战略转移,踏上了艰苦卓绝的漫漫远征。

“送郎当红军,妹妹吩咐你。前方打胜仗,转来把家回……”几场大雨过后,坐落在武夷山东麓的“客家祖地”宁化县石壁镇石壁村满目葱郁、空气清新。一首客家山歌《送郎当红军》,把人带回到了85年前那个烽火燎原的红色年代。唱歌的这位,是石壁镇文化站站长张汉江。他说,他就是听着“石壁婶婆”唱着这样的山歌长大的。

“石壁婶婆”早已过世,她的真实姓名也无人知晓。村里年长的人都记得,当年几乎每天都能看见她穿着客家的大襟衫、梳着长髻子、穿着绣花鞋,撑着一把油纸伞在村口的小路上走来走去,一边走一边还唱着客家山歌。

“‘石壁婶婆’把自己的丈夫送去当红军,红军长征以后,丈夫没回来,她思念丈夫过度,另外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摧残,精神失常了,但是她知道,红军回来了,我去接红军,‘接红军’的时候,打扮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还唱着刚刚我给你唱的那几首红歌。”张汉江告诉记者,现在村子里还会唱那些歌的,几乎都是从“石壁婶婆”那里学来的。

1930年,宁化县禾口乡石壁村积极响应中央关于“猛烈扩大红军”的号召,全村118户共780人,参加红军的就有96户共136人,“石壁婶婆” 的丈夫就是其中一位。一首《禾口淮土比参军》,反映的就是当地踊跃参军的火热场面:“当兵要去当红军,禾口淮土比参军,禾口参军一千人,淮土一千多两人……”

央广记者危瑶(左一)采访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原馆长陈端

记者在宁化县革命纪念馆看到这样一组数字:当年全县有3.6万户13万人口,其中男性 6.65 万人,青壮年2.16 万人,先后参加红军的有13777人。平均不到3户就有1户是军属,每10人中就有1人参加红军,青壮年中不到2人就有1人是红军,加上地方赤卫队员,青壮年几乎全部上了前线。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50万重兵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红军损失惨重,根据地不断缩小。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战役的失利,主力红军被迫压缩在宁化、长汀、石城、瑞金、于都这一狭长的地带,其中,退守到宁化的主力红军有1.4万人,占中央红军总人数的16%。

1934年10月6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一天之内向驻守宁化的中央主力红军连发三封密电,命令将防务立即移交地方红军和游击队,分两路向江西于都方向集结。上曹村村民曹祥增的父亲曹发伙曾在宁化县曹坊区苏维埃政府担任文书,在红军开始战略转移之后,坚持带领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争。

曹祥增说:“我父亲跟我说过,红军出发长征之前,跟后方人员交代,你们好好工作,我们一定还会回来的。后方人员一直有个信念,就是红军一定会回来,所以坚持斗争到底。”

红军出发去长征之后,国民党卷土重来,对宁化人民参加革命进行了残酷报复。宁化县被烧毁房屋近1.6 万间,被灭绝的家庭有 5500 多户,被杀害的群众近3300 人,被抓走的有 2300 多人,下落不明的有3300 多人;土地荒芜近 3.5 万亩,饿死者达 2.3 万多人。全县人口从红军长征前的13万,骤降到3万。“石壁婶婆”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受到非人的摧残,精神失常。

曹发伙晚年用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书写回忆录,他留下的回忆录用五个麻袋都装不下,但却对红军出发长征前夕的场景只字未提。也许当时他还没有意识到,中国革命已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他也不会想到,红军这一走,就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勒,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碰到阿哥的脚指头,疼在老妹的心里头……”采访中,这首《红军阿哥你慢慢走》,一直在宁化县凤山村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回放。“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当年,跟随主力红军参加长征的宁化儿女一共有6600多人,绝大部分都牺牲在了湘江战役中。

湘江一役,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经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那是长征途中最惨烈的一仗,也是宁化人心中永远的痛。原红34师100团团长韩伟是湘江战役中的幸存者之一。他的儿子韩京京说,父亲晚年曾多次嘱咐,去世后要将骨灰送到闽西安葬,以告慰那些烈士的家乡父老。

韩京京说,父亲骨灰安放的那一天,下着小雨,他一到革命公墓的门口就愣住了,好多老同志不知道从哪里得到的消息,自发赶来冒雨送父亲最后一程。他说:“当时我的眼泪就全都下来了。牺牲的那多人,那他们都在哪里?”

红军到达陕北后,6600多位宁化籍红军战士幸存的仅有58人,绝大部分都像“石壁婶婆”的丈夫那样,一去不返,音讯全无。也许是血染湘江,也许是陷落在某一片沼泽地,也许是埋骨皑皑雪山,没有人知道。

宁化是世界闻名的“客家祖地”,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客家人来这里寻根祭祖,然而从这里走出去的红军战士,却大部分都落魄他乡,成了无名英雄。

正是这些无名英雄,点燃了革命的火种,照亮了红色政权前进的路。

(央广军事·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关键词: 长征 红军 幸存者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热门资讯

 

联系邮箱:85 572 98@qq.com 法律支持:广东海新律师事务所 刘海涛 律师

粤ICP备18023326号-36未经授权不得镜像、转载、摘抄本站内容,违者必究!Copyright 2016 IGDZ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之窗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