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云音乐的群体,“云音乐节”扎堆背后蕴含着什么?

  • 今日头条
  • 2020-08-10 15:52:38

3月16日晚8点,秘密行动乐队受邀在网易云音乐中直播了一场“秘密行动”。

“云音乐节”扎堆背后,为什么音乐人集体涌向网易云音乐直播间?

虽然疫情期间“云音乐节”、“云蹦迪”扎堆,但这场音乐直播还是迅速出圈。从最初仅仅有几千的热度,到演出结束,靠着口碑传播发酵,秘密行动的“云音乐”直播间观看人次突破65万。

这场直播演出特别的地方在于,通过叠画特效、迷幻色彩、多机位多声道视觉完美融入音乐,带来了堪比现场的“云体验”,以至于不少用户高呼,这可能是迄今为止看过的最好的“云音乐节”。

据了解这是网易云音乐刚推出的直播品牌“硬地live”,专注推广优秀的独立音乐之声,在内容呈现上更加贴近现场演出水准。

除了刚上线的“硬地live”之外,网易云音乐还有另一音乐直播品牌“云村卧室音乐节“已经持续运营了一个多月。

从2月7日上线迄今,云村卧室音乐节以每天一场的频率已经举办了三十余场/次,参与音乐人既包括主流音乐人孙盛希、郭静;也有像爆红全网的音乐人花粥、阿冗;滚圈新星盘尼西林、皇后皮箱,更多的则是中腰部音乐人。

与各家平台邀请头部音乐人办一场就结束营业单场模式和夜店在线打碟不同的是,云村卧室音乐节更像是一个长期项目,源源不断的音乐人,每天都有“云演出”,而且很多都是原创独立音乐人,他们对音乐的品味和专业性,给用户带来了更多惊喜。

根据前几天网易云音乐给出的数据显示。截止到3月初,共有85组音乐人参加云村卧室音乐节在线“云演出”累计观看人数已超1600万,累计观看时长超2198万分钟,累计弹幕互动685万条。

这一亮眼的数据背后,是否预示着一个全新的音乐人直播风口正在到来?

“云演出”都有何不同?

如果说此前的“云蹦迪”、“云音乐节”是用户积蓄情绪后释放的狂欢,那么云村卧室音乐节带来的感受更多则是发现宝藏音乐人的惊喜。

以“云村卧室音乐节”为例,从2月份开始,每天都有不同主题的音乐舞台在线上开放,其中包含“国风”、“嘻哈”、“复古”、“声系武汉”等等。每个主题直播都会邀请同类型音乐人“拼盘”表演,类型划分更加明确,用户感知也更加多元。

“云音乐节”扎堆背后,为什么音乐人集体涌向网易云音乐直播间?

比如在2月18日上线的“国风堂”舞台中,直播表演的6位音乐人和曲风更集中在“国风”类型中;而2月19日上线的“声系武汉”舞台中,则是邀请了4位来自武汉的音乐人,在表述音乐的同时也分享自己在疫情中心的见闻,音乐之外,多了一丝人文情怀。

而且与其他“云蹦迪”、“云音乐节”往往一个DJ/歌手贯穿全场的情况不同,云村卧室音乐节每天上线直播时间在2小时左右,每个音乐人表演时间限定在30分钟。此类演出模式带来的好处在于,第一不会给音乐人带来太大的压力;第二,用户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欣赏/发现更多的类型的音乐,也不会因此“审美疲劳”。

更显著的差异点在于,无论是夜店模式的云蹦迪还是音乐节模式的云放送,更多还是直接把线下场景搬运到线上,前者之所以会迎来爆发点,本质上还是基于用户短期内的需求,后续难以规模化、持续化。

比如当随着疫情控制,线下娱乐产业陆续营业,用户时间/关注点大抵还是会回归线下;再者,以目前其他云音乐节为例,目前出演音乐人多数来自头部,这样做的确在短期内可以迅速获得一定流量关注,但长期来看头部音乐人其实无法做到持续线上分享,且这部分音乐人体量较小,内容无法长期供给,也容易出现审美疲劳。

以这个特殊的时间点为契机,云村卧室音乐节推动了众多此前不愿意接触直播的独立音乐人接受了直播形态,10万原创音乐人加入直播,显然会在“音乐+直播”这条赛道创造出一个新的风口。线上线下互补的形态,将是未来的趋势。在这一点上,网易云音乐比其他平台看得远、走得准。

网易云音乐做音乐人直播的优势在哪?

从网易云音乐目前公布信息来看,云村卧室音乐节从一开始的定位便无关周期性,而是将其作为一个长久项目来推动。

事实上,这对平台而言也是一个挑战:其一,音乐人储备是否充足,并且可以持续在线直播;二、用户调性和使用习惯能否为音乐直播内容持续消费。

首先,从音乐人布局来看,网易云音乐从诞生伊始便有着扶持原创音乐的属性,并在原创音乐人扶持中发力迅猛,2016年时推出扶持音乐人的“石头计划”,至今仍是众多音乐人入驻平台时的首选。

根据去年底数据,网易云音乐平台入驻原创音乐人总数已超过10万,音乐人上传原创作品总数超150万首,是中国最大的原创音乐平台。

从产品形态来看,网易云音乐也是最早切入音乐社区属性的平台,无论是乐评、歌单、个性化推荐的构建,乃至去年新上线的云村社区,事实上都加深了音乐人与受众之间的连接。尤其对于偏向早期的中腰部音乐人而言,网易云音乐提供了一个更方便运营自己、积累/沉淀流量的渠道。

另外,在“音乐+直播”这条赛道上,网易云音乐早有布局。2018年10月上线的Look直播,主打音乐直播产品特色,有机融合音乐直播与网易云音乐整体音乐传播生态。

音乐人在获得全方位曝光的同时,其实也是用户发现宝藏音乐人的开始。

以用户消费角度来说,从民谣、嘻哈、摇滚的相继爆火其实不难发现目前用户习惯正在向多元化的独立音乐转变。相比大众流行、华语经典,独立音乐受众虽然分布更偏向长尾,但圈层性和粘性显然更高。

以民谣组合房东的猫为例,三四年前他们还是需要众筹才能出专辑的长尾音乐人,而如今,他们在网易云音乐的粉丝量已经达到了248万,多首歌曲评论量突破10万,带动线下演出爆满。

从用户分布和平台属性来看,根据第三方报告数据显示,网易云音乐活跃用户以95后年轻人群为主,在消费力强之外,更加活跃,对音乐也有更鲜明的品味和态度。网易云音乐显然对这部分用户群体更加友好,除流行音乐以外的五大音乐类型,民谣、说唱、国风、电音、摇滚等细分音乐越来越受欢迎,音乐分众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长尾音乐消费增长,独立音乐受众也在上升。此前,袁娅维在通过网易云音乐平台和听众互动之后,用了三个字评价自己的感受:很幸福。她说,这个平台用户的积极性和音乐品味都很不错,让自己作为“主播”感觉“很幸福”。

云村卧室音乐节吸引了众多原创音乐人的入场,其实给音乐人带来了更直观展示自己的机会,以此产生用户连接也更深。在提供曝光渠道的同时也给音乐人带来了更多元商业收入,进而也会刺激音乐人在平台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音乐人直播的机遇和想象力

虽然直播形式和音乐之间有着天生的契合,但在它诞生并风靡的十几年间并没有一款产品是面向音乐人的。

这其中有很多客观因素限制,比如原创音乐人更在意的是音乐本身,对“主播”的身份有些拘谨,不会讨好用户求打赏;受众对独立/原创音乐认知不足,更喜欢耳熟能详的华语流行……

所以此前能看到靠着音乐来吸粉的主播很多,但其中原创音乐和独立音乐人的身影却很少。而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变革,音乐人求变,开始接纳新的形式运营自己;民谣、嘻哈、摇滚等多元音乐类型风靡,开始被更多用户接受。音乐人直播必将成为趋势。

云村卧室音乐节针对音乐人的不同需求,尝试了音频、视频、演出视频录播直播等多种形式的直播。对于音乐人做直播这件事来说,他们在云音乐直播可以有多种选择,这也打破了对“直播”固有的印象,不是只有主播闲聊天或者翻唱歌曲的直播,而是更有效地宣发、跟乐迷互动的方式。

3月16日刚上线的硬地LIVE,则专注于高品质的独立音乐人演出直播,为用户呈现出堪比现场的专业音乐直播。比如3月16日便邀请了曾作为殿堂级乐队 New Order 巡演嘉宾的 “STOLEN秘密行动”,通过灯光、机位、特效为用户完整的呈现线下演出的现场感,同时平台也专门开辟一个专访时间,将用户感兴趣的话题收集后拿来访问乐队成员。

“云音乐节”扎堆背后,为什么音乐人集体涌向网易云音乐直播间?

据了解,“硬地LIVE”是网易云音乐推出的平行于云村卧室音乐节的直播品牌,专注推广优秀的独立音乐之声,在内容呈现上更加贴近现场演出水准。

并且从内容素质来看,具备一定音乐素养和创作能力的音乐人直播也要高于传统直播。比如在传统直播中,主播多是直接下载原曲伴奏翻唱;而音乐人则会做一些改动和编曲,更多的是演唱自己的原创歌曲,给用户带来新的听觉刺激。

显然,直播也是音乐人新歌/新专辑宣发的一个重要补充。在直播中,音乐人还可以跟用户交流更多音乐理念、创作思路。比如刚过去的周末,在《歌手》舞台呈现出高品质演唱的袁维娅也走进网易云音乐的直播间,相比于唱歌,她跟用户交流的更多是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创作上的想法。这场直播半小时冲到Look直播热度榜前7,可见用户对专业音乐人的品味和音乐素养是非常认可的。

在平台推动下,音乐人直播也会成为一个新的流量池,并且这种流量是可以相互叠加的。以云村卧室音乐节为例,在同主题舞台下,音乐人的粉丝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而这种转化对于平台来讲一方面可以增加用户消费时长,另外一方面也会带动歌曲播放量增长,成为新的音乐宣发出口。比如在云村卧室音乐节中,花粥开播3分钟便有5万人涌入直播间……

对于音乐人本身而言,这种音乐人直播的出现带来了更高的曝光以及更多元化的收入,也会刺激其投入到新的内容创作。

据了解,目前已有5000多组音乐人报名参加云村卧室音乐节,这一规模显然得益于网易云音乐在原创音乐人扶持和音乐社区战略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开始反哺“音乐+”相关的业务,形成良性的生态发展循环。

新的通讯技术升级也在给音乐人直播带来新的想象力。有机构预测,5G时代之下,线上直播/视频势必会带来新的临场感和体验感,未来甚至可能会影响到线下场景。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用户听歌风格越来越分众化的当下,音乐人直播为其长远的音乐变现补上了重要一环,音乐人、用户和市场在网易云音乐这个音乐社区得以链接在一起。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 法律支持:广东海新律师事务所 刘海涛 律师

粤ICP备18023326号-36未经授权不得镜像、转载、摘抄本站内容,违者必究!Copyright 2016 IGDZ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之窗 版权所有